一、高仿 APP 的泛濫

高仿 APP 在當前網絡環境中可謂無處不在,嚴重影響著用戶的使用體驗和信息安全。
(一)生活服務領域的高仿 APP
除了上述提到的情況,在生活服務領域的其他方面也不乏高仿 APP 的身影。比如在水電費繳納方面,可能會出現一些看似官方的繳費 APP,但實際上是高仿版本,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信息泄露和資金安全風險。此外,在政務服務領域,也有一些高仿 APP 打著提供便捷政務服務的旗號,誘導用戶輸入個人敏感信息,給用戶帶來極大的困擾。
在交通領域,高仿的交通導航 APP 可能會誤導用戶,導致出行路線錯誤,甚至可能會竊取用戶的出行軌跡等個人信息。在醫院掛號方面,高仿 APP 不僅竊取個人信息,還可能導致患者錯過正確的掛號渠道,延誤病情的診治。
(二)電商平臺的高仿 APP
電商平臺的高仿 APP 除了“淘寶特賣”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一些高仿 APP 以低價誘惑用戶,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不僅質量無法保證,而且售后服務也嚴重缺失。據統計,一款熱門電商 APP 的市場上可能會出現幾十甚至上百個高仿版本。這些高仿 APP 往往通過虛假宣傳吸引用戶下載,一旦用戶在上面進行購物,可能會面臨商品與描述不符、無法退換貨等問題。同時,用戶的支付信息也可能被不法分子竊取,造成財產損失。
二、高仿 APP 的制作與盈利
(一)低廉的開發成本
高仿 APP 的開發難度確實不高,從搜索到的素材中可以看出,其費用通常在數萬元左右。例如,有文章提到開發一款高仿 APP 的費用大概在 5 萬元左右,開發周期大約一個月。開發者多為第三方公司,甚至還有個人開發者。以“北京實時公交”為例,其開發者為江蘇一家商貿有限公司,經營范圍本是“化妝品、服裝、日用百貨銷售”,卻也能開發高仿 APP。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很難查詢到一些個人開發者的更多信息。這意味著高仿 APP 的開發門檻較低,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二)主要盈利方式
高仿 APP 主要靠應用內的大量廣告賺取廣告費。這類 APP 開發成本低,花費數萬元開發后,可以長期賺取廣告收益。比如一些高仿的生活服務類 APP,界面中包含不少廣告,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容易被這些廣告干擾。除了廣告收入,高仿 APP 還可能通過非法借貸獲利。一些高仿借貸 APP 以低利息、大額度貸款為誘餌,吸引用戶下載,然后通過收取工本費、解凍費、保證金等費用名目詐騙用戶錢財。此外,販售個人信息也是一種獲利方式。不法分子通過高仿 APP 收集用戶隱私,將信息分類倒賣,獲取非法利益。例如,一些高仿 APP 在用戶使用時強制用戶同意授權一些非必要權限,讀取用戶的位置、照片、文件、通訊錄等信息,然后進行販賣。還有一些高仿 APP 在隱私政策中動手腳,明確表示會將用戶信息分享給第三方平臺,對用戶的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造成極大威脅。
三、高仿 APP 的危害
(一)財產損失風險
韓先生下載了一款名為“XX 銀行信用卡”的高仿 APP 后,不久便遭遇銀行卡被盜刷、莫名被貸款等情況。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許多用戶在不經意間下載了高仿 APP,以為是正規的金融服務軟件,結果卻陷入了財產損失的困境。據統計,因高仿 APP 導致的財產損失案例每年都在不斷增加。一些高仿的金融類 APP 會誘導用戶輸入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敏感信息,然后通過非法手段竊取用戶資金。還有一些高仿 APP 會在用戶進行交易時,篡改交易金額或收款方信息,導致用戶的資金流向不明賬戶。
(二)個人信息泄露
羅騰下載醫院高仿 APP 后,個人信息被竊取,這種情況在現實中屢見不鮮。下載量高的高仿 APP 往往會侵犯大量用戶的隱私。例如,一些高仿 APP 會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讀取用戶的通訊錄、短信、通話記錄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出售給第三方,給用戶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據相關數據顯示,一個高仿 APP 可能會竊取數千甚至數萬用戶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泄露,用戶可能會面臨垃圾短信、騷擾電話、詐騙電話等困擾,甚至可能會遭受身份盜竊等嚴重后果。
(三)干擾網絡安全
高仿 APP 已形成危害用戶網絡安全的產業鏈,嚴重影響用戶對正版 APP 的使用,干擾市場秩序。360 發布的《2018 年雙十一購物安全生態報告》顯示,一個月時間內虛假仿冒主流購物 APP 的數量接近 4000 個,覆蓋設備超過 30 萬個。這些高仿 APP 不僅會誤導用戶下載錯誤的軟件,還可能會在用戶設備中植入惡意軟件,竊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和財產。同時,高仿 APP 的存在也會影響正版 APP 的聲譽和市場份額,破壞市場競爭秩序。一些高仿 APP 還會通過虛假宣傳、惡意競爭等手段,排擠正版 APP,給正版 APP 的開發者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四、辨別與
(一)辨別方法
首先,如省唄所分享的真假 APP 識別小技巧,杜絕高仿 APP 的第一步就是在正規應用商城下載 APP。雖然高仿 APP 有時在某些手機應用商店的搜索結果中占據前列位置,但正規應用商城通常有更嚴格的審核機制。例如,蘋果手機用戶保證不“越獄”,能大大降低受到山寨 APP 騷擾的可能性。選擇安全放心的下載平臺,最好選擇官網下載,能有效避開山寨 APP。
然后,觀察 APP 的詳細信息至關重要。可以重點關注下載量、開發主體、評論等信息。一般來說,官方客戶端的下載量都比較大,通過瀏覽用戶的評論,能辨別是否為官方應用。如果對 APP 及其開發者有一定的了解,查看軟件開發主體是否為該應用程序的開發商,能更好地識別山寨 APP。比如,一些知名 APP 的開發商通常是大型企業或專業的軟件開發團隊,其開發的 APP 在功能、穩定性和安全性上都有較高的保障。
此外,察“顏”觀色也能幫助辨別真假 APP。高仿 APP 的 logo 普遍粗糙無質感,或者和正版存在一定差別,網頁內容也相對簡易,多以文字方式呈現。而正版 APP 的 logo 通常設計精美,具有較高的辨識度,網頁內容豐富,布局合理,功能齊全。
最后,下載 APP 后先別忙著使用,可以在進入客戶端后,先看看“幫助”、“關于我們”等板塊信息,因為官方開發的軟件通常會注明客戶端的相關信息。通過這些信息,可以了解 APP 的開發團隊、聯系方式、版本更新記錄等,進一步確認 APP 的真實性。
(二)防范措施
為了有效防范高仿 APP 帶來的風險,需要相關部門、應用市場和用戶共同努力。
相關部門應聯合執法,加大對高仿 APP 的打擊力度。例如,浙江警方成功破獲 3 個涉嫌為假冒 APP 犯罪提供非法短信服務的團伙,抓獲嫌疑人十余名。經初查,上述嫌疑人自今年 2 月起,共發送假冒 APP 詐騙短信數千萬條。相關部門應繼續加強對假冒 APP 產業鏈的打擊,包括假冒 APP 的開發者、網貸系統偽造者及個人信息販賣者等,從源頭上遏制高仿 APP 的產生。
應用市場應完善審核機制,切實做好個人信息保護的“守門人”。工業和信息化部督促應用商店落實好平臺責任,強化 APP 上架審核機制。應用商店可以建立應用商店合規經營監測機制,將違規行為主體納入到電信業務經營不良名單,組織應用商店開展檢測標準培訓,推動應用商店形成統一的技術檢測體系。同時,應用商店應及時下架存在問題的 APP,對收到的舉報信息進行快速處理,并設立獎勵機制,鼓勵用戶積極參與舉報。
用戶自身也要提高警惕,不輕易點擊不明鏈接和接受轉賬指令。在使用 APP 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正規網絡貸款平臺不會在授信審核過程中收取任何費用,所謂關聯認證金、履約保險費、保證金、銀行卡解凍費等都是詐騙分子的托詞;正規金融服務平臺的客服不會通過非官方渠道(個人微信、個人 QQ)和用戶聯系,也不會向用戶索要個人信息和驗證碼;下載 APP 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官方軟件,務必在正規應用平臺下載,不要輕易點擊來歷不明的應用供應商、鏈接以及二維碼下載安裝軟件;不向陌生人透露身份信息、存款、銀行卡等情況;不向陌生人匯款、轉賬;萬一自己或親友上當受騙,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